新闻动态

【珞珈资源环境讲坛】第二十三讲:大气臭氧污染特征及成因机制


11月29日下午四点半,“珞珈资源环境讲坛”第二十三讲在学院220学术报告厅举办,成海容老师以“大气臭氧污染特征及成因机制——以武汉城市圈为例”为题为大家带来一场精彩的讲座,与大家分享了关于臭氧污染及成因机制的相关知识。

当前,近地面臭氧对生态系统人体健康危害较大,臭氧(03)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夏秋季空气质量超标日的首要污染物。臭氧的浓度对前体物(VOCs,NOx)的排放变化响应呈高度非线性特征,因此往往受到局地生成与区域传输的共同影响,使得研究臭氧的来源以及量化各类污染源的贡献比较复杂,所以,不能简单地将一个城市的研究结果直接应用于其它城市,而需要针对该地区的气象条件、排放情况等因素研究其臭氧来源、光化学反应机制及主要前体物。在此背景下,成海容及其团队不断地尝试与探索,以武汉市城市圈为例,分析武汉市城市圈大气臭氧污染特征及其成因,得到了一些结论并做了以下分享。

首先,成海容指出,臭氧分布在不同的大气层产生的影响有所不同。平流层的臭氧对我们具有保护作用,而近地面大气臭氧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危害。而VOCs大气光化学反应的研究是深入理解近地面大气臭氧成因机制的前提。

紧接着,她使用PMF模型对大气污染源进行来源解析,得到机动车排放为武汉市夏季臭氧的最大贡献源,并指出武汉市臭氧的生成主要受VOCs控制,减少VOCs的排放对臭氧的控制非常有效。

最后,她介绍了武汉城市圈大气VOCs污染特征及光化学反应性,并指出:武汉城市圈大气VOCs污染特征为,武汉城区、武汉郊区、仙桃市、黄石、黄冈、咸宁污染情况依序减轻;在高臭氧天,武汉市城区受本地影响更大,郊区受传输影响更大。

此次讲座主要内容是基于采样数据,运用正矩阵因子分解模型(PMF)等受体模型、基于观测数据的模型(OBM)、大气光化学模型和气流轨迹模型等手段,研究了武汉城市圈大气臭氧及其前体物(vOCs)的污染特征、来源、光化学反应性和臭氧生成机制,为控制区域、城市环境空气臭氧污染提供科学依据。

 

 

文本:敖开颜

供图:曾浩然